close
台北市師大附中一名高三李姓學生,昨日早上十時多與其母親在學校五樓教室門口討論申請大學科系時,因引發爭執,李同學竟趁母離開時,憤而一躍而下,直接掉落在二樓平台,造成身體上下多處骨折,所幸沒有生命危險...
昨日近十一時,李母到學校拿著李同學申請大學的「備審資料」到「中正樓」五樓教室給他,雙方在教室門口討論大學選系問題,因為李同學本身希望就讀台中的中國醫藥大學,而李母卻希望他能選填台北的醫學院就近就讀。
母子意見相左,遂在教室門口起了爭執,李母見其子不願妥協,說了一句「我到一樓去找你們導師」,隨即轉身離開教室往樓下走去。

誰都沒錯,誰都有錯。
父母的決定都是對的嗎?小孩的決定都是錯的嗎?日後我也會這樣對待我的小孩嗎?我想我以後最多只會跟我小孩討論「與其要去唸三流高中買文憑,要不要去學修車,老爸有認識開修車廠的老闆耶....」(笑),這個說法是有一定的根據喔。所謂龍生龍鳳生鳳,不愛讀書不學無術的蝸牛,他的小孩我想也是爾爾。
今天下午我跟小蝸牛說:「我今天有買三角形巧克力以及很好吃的小餅乾,你可以選擇一樣吃;巧克力你只能吃一塊,但是小餅乾可以吃三塊,只是晚餐還是一定要吃完。」小蝸牛思考很久,他說「我要吃巧克力」。當他吃完巧克力的時候,看到可口的餅乾躺在桌上,對他拋著媚眼,他望著我。我說「這是你自己的選擇,所以你不能吃餅乾。」同事說道「給他吃一片晚餐應該吃得下吧」。我笑笑說「我要讓他學習『自己做的決定後果自己承擔』這件事情。」

父母見事或許是站在較高視點,畢竟「經驗值」是很重要的東西。但是由於受教育的背景不同,或是接受的資訊來源、等級不同,都有可能造成對於事實狀況的誤判,最好的例子就是認知心理學裡面舉的「穀倉旁邊的章魚」的例子。母親認為台北附近的醫學院比較好,但是兒子認為台中的學校比較好,兩個人獲得的資訊是否相同?兩個人評斷價值的基點是否相同?甚至牽涉到兩個人潛在的深層意識,是否有產生衝突?媽媽想要就近照顧兒子,兒子卻認為自己已經夠大夠成熟獨立?

畢竟我是局外人,不是當事人,不能去評斷誰對誰錯,也輪不到我去評斷。
只是....同學啊,跳樓很痛的,萬一哪個地方不小心摔壞了,以後「美食」當前.....咳咳.....只能望美興嘆....想起二十年前的衝動,我想當下可能會萌生「再跳一次」的衝動吧,只是地點要換個十六樓以上的地方,要不然天母地區有個『名勝』喔。(笑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蝸牛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